2025年2月12日,重庆大学“知行爱国者”社会实践团来到了“深入乡村看振兴”部分最后一站——濯水古镇,走进这个利用乡村振兴战略,依托濯水古镇旅游资源逐渐走出特色发展道路的乡镇。

走进古镇,一座横跨阿蓬江的濯水风雨廊桥映入眼帘,它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纽带,更是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象征,被誉为“世界第一风雨廊桥”。而近年来,濯水古镇更是以风雨廊桥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濯水古镇将丰富的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风雨廊桥为依托,开发出了一系列以土家文化、苗族文化为主题的文旅创意产品,如苗族银饰、土家族刺绣等。同时,当地把南溪号子、土家哭嫁等非遗项目在节假日定时演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看。此外,还举办了“鸡杂美食文化节”等特色活动,而实践团成员也是采访了当地一家很具特色的做黔江鸡杂的餐馆潘老板。
在采访中,潘老板提到2022年濯水古镇评上5A后,政府对菜单价格进行审核,确保定价不超市场价;疫情期间举办鸡杂节,发放30元鸡杂代金券补贴;小生意税务基本减免,小客栈免税,大型公司经营可能减税;办理营业执照等证件时,政府给予了诸多便利。不仅如此,旅游景区发展起来后,鸡杂店增多,对鸡的需求量增大,带动农户养鸡;馆子对蔬菜需求大,周边农户种的菜、养的猪销路变好。可以说,旅游景区发展创造了很多就业创业的机会。
同时,潘老板更是提出自己关于发展更好的建议,因为在2020年风雨廊桥灯光秀时景区火爆带动潘老板家的生意也是异常火爆,但这两年随着鸡杂店的增多,客流量不断减少的同时,更是存在着旅游淡季没课,旺季留不住客的情况,因此,潘老板认为政府应增加游玩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如神龟峡距离远,游客游玩后可能不在古镇住宿;目前景区在逐步增加项目,如万天宫的剧本项目。
以前,濯水古镇周边的双龙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通过发动农户栽桑养蚕、完善基础设施、打通乡村公路、加强技术培育等措施,蚕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有效治理了土地石漠化,还增加了村民收入,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石。同时,当地还种植发展包括桑林、烟叶在内的农业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但即使如此,仍有不少年轻人因本地工作薪资有限选择外出务工。而现在,濯水镇再此发掘了另一条发家致富之道,通过对古镇进行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如修缮风雨廊桥,虽历经波折,但如今成为标志性景观,推动旅游经济发展 ,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活力。

而现在,政府更加重视古镇保护与建设,也积极引导居民参与。一方面,居民们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具有土家特色的民宿、客栈,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增加了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居民们也积极参与到古镇的环境卫生维护、文化传承等工作中,共同守护着古镇的美丽与和谐。

如今,濯水古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这座千年古镇正以崭新的姿态,在风雨廊桥的见证下,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成为渝东南地区一颗耀眼的乡村振兴之星。
文字:陈涵 王会丽
图片:重庆大学“知行爱国者”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