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农村污水随意排放、处理设施不足、运维管理不善等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据相关统计,我国仍有大量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治理率较低,农村污水治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202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
然而,当前农村污水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污水收集和运维成本高、村民环保意识不足等。在此背景下,重庆大学“水治乡宁”实践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与行业知名企业阁林环保公司开展深度交流研讨活动,并深入乡村探寻污水治理现状,力求为这项关乎民生与生态的重要工作贡献智慧与力量。

企业高校交流农村污水治理经验
阁林环保公司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与实践团成员分享了其实践一体化设备——“达标灌溉双标准处理系统”于农村地区的应用经验。公司详细介绍了设备从研发构思的萌芽阶段,到落地应用服务于农村污水治理的全过程。交流讨论期间,实践团成员凭借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敏锐洞察,与阁林环保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展开了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双方聚焦 “达标灌溉双标准处理系统” 设备,就多个关键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在水质达标方面,技术人员详细介绍设备针对农村污水水质的处理工艺与技术原理;谈及成本问题,双方探讨了设备研发、生产、安装及后期维护等各环节的成本构成,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在运营模式上,更是展开了深入剖析。
此次交流研讨活动,不仅是企业与高校在技术和实践经验上的分享,更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积极响应与践行。

深入农村调研污水治理
为深入了解“达标灌溉双标准处理系统”设备在农村的运行情况,实践团深入农村基层一线,来到了重庆市九龙坡区巴福镇天坪村和九龙坡区西彭镇东林村,展开了实地调研活动。
实践团成员们深入天坪村与东林村当地居民,通过走访住户、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当地污水治理情况。在实地考察中,团队成员参观了达标/灌溉双标准一体化设备应用的首个工程应用项目——巴福镇天坪村双标准污水处理站,以及SaBR达标/灌溉双标准一体化设备应用的首个示范工程项目——东林村双标准污水处理示范站。经了解,天坪村污水处理设施采用核心处理工艺MBBR,处理规模达40m3/d,服务人口共302人,灌溉农田4.2亩。东林村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10m3/d,服务人口164人,灌溉农田9.8亩。两种农村污水处理方式均具备达标排放和灌溉利用双模式快速切换功能,有效实现污水处理与尾水还田相结合,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
问卷调查与居民访谈环节,实践团高度重视民意收集与分析,力求精准把握实际情况与村民诉求。问卷内容涵盖居民用水习惯、对污水治理的认知、满意度及污水排放去向等。天坪村与东林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污回用设施能够有效节省当地居民灌溉与肥料费用,当地民众生活在污水整治的同时获得了多方面的改善。访谈阶段,成员们深入村民家中和田间,与村民面对面交流。通过访谈,实践团意识到村民对污水治理的认知和参与度亟待提高。实践团成员王垚鑫表示:“在与村民交流时,我深切感受到,许多村民对污水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有将农污处置与居民的生产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的为乡村带来环保理念。”同时,实践团也深刻认识到加强环保宣传工作刻不容缓。实践团计划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发放手册等方式,唤醒村民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污水治理的积极性。

实践团成员们通过深入调研和交流,深刻认识到:农村污水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民生福祉、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在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入农村一线,结合专业优势,探索更多创新的治理模式,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绘就乡村碧水蓝天的美丽画卷!

文字:唐文秋 刘凯 王会丽
图片:肖家琴 王垚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