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生态学大会”于2021年10月24-27日在上海成功举行,大会主题为“生态科学新使命:促进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会议包括:特邀专家大会报告、分会专题报告、学术墙报、全国生态学研究生论坛等。会议同时举办与生态学相关的科研仪器、设备、软件、文献出版和生态产品展示活动。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杨永川教授、刘世俊老师及周礼华、高杰等6位生态学专业研究生赴沪参会,周礼华、高杰、韦冰做学术报告,周礼华荣获优秀研究生报告奖。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参会人员合影

周礼华(左二)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生态学大会全国生态学研究生论坛优秀报告奖
周礼华,20级博士生,报告题目为“孑遗植物金钱松的地理分布及有效保护研究”,主要内容为明确不同地质年代金钱松的地理分布动态,探讨野生金钱松种群现状和更新机制,重新评估金钱松濒危等级。报告提出了在自然林和退耕次生林生境中,应对金钱松伴生树种进行合理间伐或冠层修剪,消除种间竞争抑制,同时创造异质性林缘或廊道;在次生毛竹林生境中,应降低竹林密度改善林下光环境,去除林下凋落物以提升幼苗幼树的成活率以及减少竹笋采收等建议,报告内容及结论由长时间丰富的野外实际调研数据作支撑,为有效保护金钱松提供了严谨的科学支持。
高杰,19级生态学硕士生,报告题目为“摇蚊幼虫对沉积物-水界面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机制”,主要内容为在典型富营养化河流清水溪采集沉积物、底栖动物,构建微宇宙系统以模拟野外湖泊、河流条件,以理化指标(DO、NHa+、NO3、NO2等)、生物指标(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的相对丰度、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潜在速率)等探究摇蚊幼虫对沉积物-水界面氮去除过程关键理化因子的影响规律、对沉积物-水界面氮去除功能菌群落结构(反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的作用机制以及摇蚊幼虫对沉积物-水界面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脱氮功能的影响机制。为淡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脱氮功能的保护及受损富营养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韦冰,20级生态学硕士生,报告题目为“不同分解者类群对金佛山森林溪流凋落物混合分解的影响研究”,主要为关于河流中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过程研究以及不同分解者类群(微生物和底栖动物)对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的作用机制探析,以位于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源头溪流为代表,选取河岸带3种常见的具有不同初始基质质量凋落叶(八角枫、缺萼枫香和润楠属)为分解对象,分析微生物、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对凋落物混合分解的相对贡献,并结合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调查,分析大、小型底栖动物与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不同初始基质质量的叶凋落物混合分解过程的影响。其研究探明了凋落物多样性条件下不同分解者群落对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贡献,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十届中国生态学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应用、从基础研究到国家需求,围绕生态学学科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等议题,设置了45个专题分会场和1个专题论坛——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托举人才论坛,共安排了560个口头报告,其中线下报告410个、线上报告150个,94个学术墙报,收录电子摘要855篇。大会还设立了“全国生态学研究生论坛”,300余位优秀生态学研究生做口头报告,获得了热烈反响。大会闭幕式上宣布第二十一届中国生态学大会将由贵州大学和贵州省科协在贵阳承办(中国生态学学会官方网址http://www.esc.org.cn/index.html)。
文字编辑:张庆双
图片:周礼华、高杰、韦冰